亭江镇闽安村:党建振兴千年古村文化
日期:2025-02-10 16:05
政策文件:

古韵悠悠闽安楼,波光粼粼邢港河,曾经的闽安古镇,如今的亭江镇闽安村。近年来,闽安村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人文、优质的生态资源等优势,以党建为引领,借文旅之劲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省级文明乡风联系点”等荣誉。

而今,走进闽安村,踏上迥龙桥,你或许可以在时光长河中听见历史脉搏的强劲跳动,它低语着:千年古村也能焕发光彩。

古风添新韵 党建助治理

重阳的千叟宴,拗九节的甜咸粥……在注重弘扬孝道文化的闽安村里,以群众需求为宗旨,党建引领串起“志愿链”,建立“党建+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的村志愿服务模式,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我们是侨村,年轻人多数都在国外,村子里的常住人口有三分之二是老人。”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洪小祺在谈及闽安村治理难点时打开了话匣子。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闽安村按照“就近、灵活、有效”的原则,划分为7个网格,构建“包联干部+网格长+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管理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等阵地平台,进行文化传承、家风家训、移风易俗、科普宣传、健康卫生等文明实践。同时组建党员、巾帼、青年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关心关爱“老弱病残幼”,上门开展扶弱助困、健康体检、打扫卫生等活动。

有一支特殊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它由闽安村老党员、老干部发起组建,平均年龄73岁,队员最多时可达30余人。如今,这支“夕阳红”服务队在闽安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持续活跃着,他们通过开展文体、公益、走访慰问等活动“以老养老,银发互助”,不断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点亮“最美夕阳红”。

在移风易俗工作方面,洪小祺也深有感触:“我们村两委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发动群众研究制定村规民约,定期开展移风易俗入户宣传、文明劝导等活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观念家喻户晓。”在党员干部带头、乡贤能人助推下,闽安村破除丧事发红包的陈规陋习,让腰包鼓起来的一些归国华侨和企业家,不再为了“面子”,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时讲排场、比阔气。

古村焕新颜 文旅增活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闽安村,它曾作为千年古镇前扼闽江、东临大海,也曾因军事而兴盛,因良港而繁荣,见证了福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以前被誉为“福建省第一门户”。

从古而来、向新而生。马尾区通过修缮修复闽安村的古厝、文物及整治环境,不断激活亭江镇闽安村文旅经济的“一池春水”。

洪小祺作为市人大代表,一直为闽安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鼓与呼,此前,他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就提出“发挥禀赋优势,引进更多社会力量,让乡村更美更暖”的建议。

“我作为闽安人、水师官兵后代,在村里义务讲解已经有七八年,平均每年讲解有80余场,能够将我所知道的闽安历史文化故事分享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们,做闽安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我深感荣幸。”闽安村文化志愿者、义务讲解员池秋荣正是其中一名响应者,他作为闽安古镇文化保护文博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与另一名志愿者杨成和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闽安村人,他们从小就听着长辈说着亭江炮台、迥龙桥和邢港古航道等古迹的故事。随着老一辈的相继离世,他们担起了闽安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的责任,不仅对村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巡查保护,还化身义务讲解员,带领着福建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把闽安的悠悠往事讲给游客听。

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负责人表示,学院青年志愿者坚持利用假期,深入闽安村挖掘海丝文化、戍台文化,制作短视频扩大传播,与此同时,他们还计划制作闽安古镇手绘地图、闽安戍台文化读本等,让千年古镇的故事可视、可触、可感。

闽安村仿佛是一册古籍,从古书写至今。书中里有迥龙桥、协台衙门、圣王庙的经典故事,更有抗法英雄陈明良、千叟宴等新故事,它们精彩纷呈、扣人心弦,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逐渐串联成一条独属闽安村的“风景线”。近年来,亭江镇闽安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文化铸魂,将横亘千年的闽安故事娓娓道来,以诗意与浪漫走出一条千年古镇的焕新之路。(马尾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马尾区农业农村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